《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

网上有关“《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董昌龄母杨,世居蔡。昌龄更事吴少阳,至元济时,为吴房令。母常密戒曰:"逆顺成败,儿可图之。"昌龄未决,徒郾城,杨复曰:"逆贼欺天,神所不福。当逆降,无以我累。儿为忠臣,吾死不慊。"会王师逼郾城,昌龄乃降。宪宗喜,即拜郾城令兼监察御史,昌龄谢曰:"母之训也,臣何能!"帝嗟叹。元济囚杨,欲杀者屡矣。蔡平而母在,陈许节度李逊表之,封北平郡太君。

 王孝女,徐州人,字和子。元和中,父兄皆防秋屯泾州,叶蕃寇边,并战死。和子年十七,单身被发徒跣蓑裳抵泾屯,日丐贷,护二丧还,葬於乡,植松柏,翦发坏容,庐墓所。节度使王智兴白状,诏旌其门。

 段居贞妻谢,字小娥,洪州豫章人。居贞本历阳侠少年,重气决,娶岁馀,与谢父同贾江湖上,并为盗所杀。小娥赴江流,伤脑折足,人救以免。转侧丐食至上元,梦父及夫告所杀主名,离析其文为十二言,持问内外姻,莫能晓。陇西李公佐隐占得其意,曰:"杀若父者必申兰,若天必申春,试以是求之。"小娥泣谢。诸申,乃名盗亡命者也。小娥诡服为男子,与佣保杂。物色岁馀,得兰於江州,春於独树浦。兰与春,从兄弟也。小娥托佣兰家,日以谨信自效,兰浸倚之,虽包苴无不委。小娥见所盗段、谢服用故在,益知所梦不疑。出入二箕,伺其便。它日兰尽集群偷酾酒,兰与春醉,卧庐。小娥闭户,拔佩刀斩兰首,因大呼捕贼。乡人墙救,禽春,得赃千万,其党数十。小娥悉疏其人上之官,皆抵死,乃始自言状。刺史张锡嘉其烈,白观察使,使不为请。还豫章,人争聘之,不许。祝发事浮屠道,垢衣粝饭终身。

 杨含妻萧,父历,为抚州长史,以官卒,母亦亡。萧年十六,与谓皆韶淑,毁貌,载二丧还乡里,贫不能给舟庸,次宣州战鸟山,舟子委柩去。萧结庐水滨,与婢穿圹纳棺成坟,莳松柏,朝夕临,有驯鸟、缟兔、菌芝之祥。长老等为立舍,岁时进粟缣。丧满不释蓑,人高其行。或请昏,女曰:"我弱不能北还,君诚为我致二柩葬故里,请事君子。"於是,含以高安尉罢归,聘之,且请如素。萧以亲未葬,许其载,辞其采。已葬,乃释服而归杨云。

 韦雍妻萧。张弘靖镇幽州也,表雍在幕府。朱克融乱,雍被劫。萧闻难,与雍皆出,左右格之,不退。雍临刃,萧呼曰:"我苟生无益,愿今日死君前。"刑者断其臂,乃杀雍。萧意象晏然,观者哀叹。是夕死。大和中,杨志诚表其烈,诏赠兰陵县君。

 雍字和叔,擢进士第。

 衡方厚妻程。大和中,方厚为邕州录事参军。招讨使董昌龄治无状,方厚数争事,昌龄怒,将执付吏,辞以疾,不免,即以死告,卧棺中。昌龄知之,使阖棺甚牢。方厚闭久,以爪攫棺,爪尽乃绝。程惧并死,不敢哭。昌龄恬不疑,厚遣其丧。程徒行至阙下,叩右银台门,自刵陈冤,下御史鞫治有实,昌龄乃得罪。文宗诏封程武昌县君,赐一子九品正官员。

 郑孝女,兖州瑕丘人。父神佐,为官兵,战死庆州。时母已亡,又无兄弟,女时年二十四,即翦发毁服,身护丧还乡里,与母合葬。庐墓下,手树松柏成林。初,许适牙兵李玄庆,至是,谢不嫁。大中中,兖州节度使萧俶状於朝,有诏旌表其闾。

 李廷节妻崔。乾符中,廷节为郏城尉。王仙芝攻汝州,廷节被执。贼见崔妹美,将妻之,诟曰:"我,士人妻,死亡有命,柰何受贼污?"贼怒,刳其心食之。

 殷保晦妻封,敖孙也,名绚,字景文。能文章、草隶。保晦历校书郎。黄巢入长安,共匿兰陵里。明日,保晦逃。贼悦封色,欲取之,固拒。贼诱说万词,不答。贼怒,勃然曰:"从则生,不然,正膏我剑!"封骂曰:"我,公卿子,守正而死,犹生也,终不辱逆贼手!"遂遇害。保晦归,左右曰:"夫人死矣!"保晦号而绝。

 窦烈妇者,河南人,朝邑令华某妻。初,同州军乱,逐节度使李瑭走河中,令匿望仙里,不知所舍乃仇家也。夜半盗入,捽令首,欲杀之,窦泣蔽捍,苦持贼袂,至中刀不解,令得脱走不死,贼亦去。京兆闻之,归酒帛医药,几死而愈。

庄子的观念是::“适来,夫子时也。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这句话原本是在庄子面对老子的死亡的情况下,发出的议论:该来的时候,他(指老子)应运而生;该去的时候,他顺理而死。无论生死都应顺其自然,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受到哀乐之情的困扰。

庄子的这个观点倒是在今天很受推崇,所谓的“节哀顺变”,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庄子一直都对死亡的看法很潇洒,他的文章里面不止一次的说到死亡。除了这个谈老子的死亡,还有他妻子去世时,他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欢送妻子脱离苦难。这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但是却是庄子对生死自然的看法的真实体现。还有一篇写到他和骷髅的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庄子路边捡到一个骷髅,感慨一番之后就枕着骷髅睡着了,半夜骷髅对他说,“你的感慨都是活人对死人的理解,而实际上,人死后就没有了君臣的区别,没有了四时更替的烦恼,实在是南面称王也比不上的快活啊。”这幽默的小故事,也反映出庄子看淡生死,甚至认为生不如死的观点了。

生命是如此的辛苦和劳累,而死亡,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始则有终 以死为息

儒家视死亡为生命发展过程的自然环节,活着尽人生义务,死为自然必至,不必忧虑。孔子对死持超然态度,不以此萦怀。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对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又怎么知道死呢?孔子的弟子曾子视死为息。《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这段话说明曾子对死处之泰然,生则谨慎做人处事,以求得正,死则免去了人生责任,又有何求。荀子主张“谨于治生死”,认为对生死须持慎重态度,善始善终。“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礼论》)西汉扬雄亦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以人死为自然现象,不可求长生不死,与其关心神仙,不如关注人生。桓谭认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求长生不死是“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也。”(《新论·祛蔽》)。南宋朱熹认为生时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待“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朱子语类》三十九)王船山亦认为生死为大化日新,势之必然,“人知衰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二)

生有所立 死而不朽

儒家十分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人生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价值,做到“死而不朽”。儒家学者在谈到人生价值时大都未用“不朽”一词,但“不朽”的观念则是明确的。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生时要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人赞许,则死而不朽。孔子对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评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齐景公奢靡,无德可称,是死而朽;伯夷、叔齐有德,被后人称许,则为死而不朽。他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管仲功惠后人,亦为不朽。《荀子·大略》载子贡言:“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同是一死,君子称息,小人称休,朽与不朽褒贬之意十分明显。孟子称赞“舜为法于天,可传后世”(《孟子·离娄》),又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都是指人死而业绩不朽。汉初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说,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忠,柳下惠杀身以成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廉,均“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也为不朽。扬雄认为人生而有死,有德之人死而不朽;求仙者只乞求长生,不思有益于社会,这种人“名生而实死”。(《法言·君子》)徐干《中论·夭寿》对生命之寿和业绩不朽有精彩的论述。他说孔子讲“仁者寿”,为什么颜渊早亡,比干、子胥身陷大祸?他认为孔子所指“仁者寿”,是指业绩,不是指形体。“夫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而语哉!”徐干对“仁者寿”的解释未必是孔子的原意,但他借此所表述的思想,则在劝人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其身殁矣,其道犹存”。做到死而不朽,其思想是深刻的。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十分腐朽的、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与儒家的生死观相对立,其典型代表作就是《列子·杨朱》篇所表达的思想。杨朱是战国时人,他提倡“为我”,主张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列子·杨朱》篇是否就是杨朱的思想尚无定论,但其宣扬的腐朽思想恰与杨朱的“为我”一脉相承。《列子·杨朱》篇亦主张人生而有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既然同归腐骨,就要“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因而他主张“穷当年之乐”,“恣口之饮”,“肆情于色”,而不顾名声之丑,性命之危。这种腐朽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大异其趣,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清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不失为今人的两面镜子,可使人自警、自省。

生固可贵 义重于生

儒家讲死而不朽,意在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对社会的奉献,并非不重视生命,他们也讲贵生、珍生、养生。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王船山讲“圣人者人之徒也,人者生之徒也。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传》卷三)但儒家贵生、珍生,并不以个人生命为最高价值。他们认为,“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中论·夭寿》)不是苟生,为生而生,而是在生与道义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以身殉道。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王船山发挥了孟子的思想, 说:“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利生,生可舍。”(《尚书引义五》)这是说,生不是不可贵,生也不是不可舍。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义的载体。为了道义,生可以舍去。义重于生。

儒家的生死观大体上有以上三层意思,其总的思想是主张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生则有所奉献,死则泰然处之,以理想事业作为衡量生死价值的标准,在生与道义的考验面前,“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主流,它培育、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正是以此为精神支柱,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不朽历史名著《史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震古铄今。这种用生命谱写的千古绝唱,都是儒家生死观最生动感人的体现。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华名族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继承和弘扬,尽管其所论述的内容和论证的方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它的基本精神,则永远不会失去光辉。

关于“《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云螭]投稿,不代表克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elaima.com/kela/826.html

(10)
云螭的头像云螭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云螭的头像
    云螭 2025年09月02日

    我是克拉号的签约作者“云螭”

  • 云螭
    云螭 2025年09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云螭
    用户090207 2025年09月02日

    文章不错《《新唐书》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4)》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