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著名的十大现代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著名的十大现代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著名的十大现代诗相关内容如下:
1、《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3、《如果》
作者:席慕容。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我可以永不再出现;如果你愿意,除了对你的思念,亲爱的朋友我一无长物。然而如果你愿意,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断落;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4、《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5、《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7、《相信未来》
作者: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是呵!相信未来,这是最温暖的手臂。是啊!相信未来,这是最迷人的色彩。
我要用手指——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托起那太阳的大海;我摇曳着曙光——那枝漂亮而温暖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他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们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他们对于我们这些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苦痛,是给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讽刺。我坚信他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亲爱的朋友啊,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一切的年轻,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相信未来,相信生命。前程呵,一定光明!未来呵,一定美好!生命呵,永远前进!
8、《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9、《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一棵开花的树》
作者: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现代诗的主要流派:
1、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感的画面。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2、九叶派
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3、朦胧派
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芒克、严力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
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现代派诗歌的文艺主张包括什么?
书籍装帧这个名词是外来语,含义包括一本书的从里到外的各方面的设计,即书的字体、版式、扉页、目次、插图、衬页、封面、封底、书脊、纸张、印刷、装订,以及书的本身以外的附件,如书函、书箱之类等等。
我国的书籍装帧,和其他各门文学艺术的传统有着相应的共通关系,属于东方式的淡雅的、豪华的、内涵的风格。 书籍装帧绝不是什么雕虫小技。书籍装帧不仅要求形式美观,而且要求能够烘托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它给一部作品装上了“扩音喇叭”,以形象、色彩等造型手段,向广大读者揭示作品内容的精髓,扩大了社会效果。优良的书籍装帧,可以提高读者的读书兴趣。
我设计书籍装帧,色彩总是从和谐、纯朴上考虑,或者反其道而采用现代化的强烈的对比手法,要注意民族特色,但不主张复古;强调时代气息,是为了体现中国今天特有的乡土风味,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来描写自己要描写的东西。
装帧是书籍的外衣,书面是书的衣冠,力求简练、质朴有艺术特征。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上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绝不能靠哗众取宠。 有些书题不入画。内容也非画可以,概括的构思,用纯图案去装帧,同样能处理得很美。书籍装帧应当具备自然画的雄厚基础,还须加上自己的独特的意象。基础有了,意象不佳,仍不能成为上乘的书籍装帧,何况还要反映书的内在精神,还要通过选用材料、制版印刷等来反映,有时还需涉及整本书的其它设计。书籍装帧,绝不能摘成书名的简单模拟或图解,而应当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一本书装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成功的书面画,要把书的中心内容和盘托出,又杜绝浅、露、甜、媚、尖、脆,跳过这几条铁门槛,达到浑厚、含蓄,有画外之味,图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象征隐喻手法,从侧面体现书的意境,道是有关却无关,拨动读者想象之弦,使之余音袅袅。更可以不涉及书的内容,仅仅是一种装帧美,引起人们渴望了解书的主题与表现特征的愿望。无论是正面、侧面去开掘书的内涵,或借重于装帧手段,都要杜绝陈言,唯有新颖的内容与形式,方能征服读者。
一部歌剧的序曲,可以概括地展示全剧的轮廓,带有浓缩升华的意味,有吸引力,又不昌华彩乐章;过去农村唱草台戏,闹台打得戏迷们脚板直痒痒,非跑到戏台下面看个究竟不可。封面应当起到序曲和开台作用。正如某引些序曲可以单独演奏一样,封面离开书籍,也应当能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装帧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绘画的语言。 我们的封面设计,不能开门见山,一点不加含蓄。要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想尽方法和装帧结合起来。当然,音乐语言不就是绘画语言,也不就是装帧语言,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运用。音响的效果等于色彩的效果,如果把从事音乐创作的手法,用到装帧中去,所到得的效果一定会不同寻常的。
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书法是线条组成的,学好了它,笔底下的线条就能劲挺有力,有时不用图案字作书名,书法来写书名,更能得心应手。
书籍装帧,顾名思义,总要有浓厚的书卷气,要含有一种内在的感情。要有曲折,要有隐晦,不能直截了当地和一般绘画那样的写实。
书籍装帧最怕作为书籍的低级图解,如果这样对待,就失去了书籍装帧的艺术意味和艺术价值,应该尽量避免。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书籍装帧或者纯粹成为一本书精美的装帧,或者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并化为形象。 书本的书面美观,对于销路也有不少帮助,以我所知甚至有因书面的美观而畅销的。书面的装帧优美,就是在读者的案头陈列时也觉得有一种新鲜的趣味。
作为书籍的美的装帧和书的内容无关,这是一种设计方法。有的设计是要反映内容的.如我为巴金的《新生》所设计的,即以小草从石阶的缝中强行抽枝发叶,寓新生之意。又如为沈雁冰的《雪人》所设计的,着眼在“雪”这个字上,用雪花来变化,既表达了书的内容,又作了美的装帧。
封面设计不等于任何自然画,不能随便让哪一个画家随便拿幅画来胡乱放在书面上。如果一个装帧设计得和一般商品一样,仅仅着眼在说明商品的本身,拿商品炫耀人的耳目,也过于浅薄。书籍装帧是比较复杂的,不像油画、水彩画等自然画那样,只要对自然的描写成功了就算。书面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 画书面、插图都要考虑节约和印刷条件,对书籍的生产过程要有全面的了解。我们所说的书籍装帧,仅指书面一项而言。书面设计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不过,我们应该提倡全面的书籍装帧,书面固然要摘,而版式、目次、扉页、衬页、封底等,都应同样重视.在设计时应该全面顾及,不要以搞好书面设计就算满足。书面设计可以仅仅作为书籍的精美的装帧,也可以把书籍的内容高度概括而成为形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我觉得书籍装帧要有东方的 、中国的气派,把“古为今用”这句话体现出来,取法我国古代的铜器石刻的纹样,是大有可为的。不但如此,凡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书法、工艺品、服饰等各方而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都可以在设计书面时,根据实际需要,融会化合到创作中去,成为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装帧作品。 有人问,书籍装帧要不要民族化、现代化?我说是要的,我的意思是既要民族化,而又要现代化。我以为民族化和现代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民族化,只有现代化,就分别不出这是出于哪个国家的设计;仅仅民族化,老是在一成不变的古老的东西里翻筋斗,也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化不能停留在模拟、搬用上,现代化也要有别于一般商品设计。我想它们之间总应该有一段距离。
鲁迅、陶元庆和我,曾就书籍装帧要不要采取民族风格的问题交换过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要有民族风格。
钱君陶作《鲁迅印谱》
谈书籍装帧,不能不先从古书谈起。我国古代的书籍,以木刻印线装的一种形式最为普遍。这种形式的书籍,其封面都用深色的纸或织物 ,书名一般都制成签条 ,粘在书而的左边 ,用丝线明订,绢包角 。翻开一看,首先见到的是一张双折的衬页,翻过衬页,就出现了印着书名的扉页,它的背而还有印着雕板和印刷的主持者,以及记年等。接着是序目之类,随后才能是正文。翻到末了,还是以衬页而终。封底的用料,和封而相同。 我国古代的书籍,虽然没有提出装帧设计这个名目灵,毫无疑义,可以看到其中每一项都是下过一番苦心的,就是装帧设计的具体表现。
晚清的一些通俗小说,已采用活字排印,平装形式,在封面上大都印着彩色的绘画。在此以前,在书面上印绘画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因此,把它看作书籍装帧中书面画的萌芽,也末始不可。
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 ,一般指的就是书面,不涉及其它。当时商务印书馆所出的林译小说,其书面采用外来形式的花边图案,另有一种风格。和晚清通俗小说的书面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健康的书而设计。这种书面设计,给后来这方而的事业很大的影响。……这种书面设计,最初是在鲁迅所印的书上出现的。鲁迅对书籍装帧——书面设计的提倡,可说是不遗余力的。他自己也投入了这项工作。由于他的博学多才,对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所以出自他的设计的书籍,风格非常优美新颖。
鲁迅在这方面的大力提倡,引起了整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注意。在他的培养和扶植下,最著名的设计者是陶元庆,他为鲁迅的绝大部分著作设计了极其优秀的书面。
陶元庆之所以能取得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单靠孤立的绘画技术,而是靠善于从书籍装帧之外求书籍装帧。陶元庆无论在诗文方面,国画和西画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 当时从事书籍装帧的除陶元庆和我之外,还有一些人。例如司徒乔,他的作品是用钢笔画的技法来制作的,比较写实,没有什么图案意味,和别人的作品完全两样;陈之佛所作的书面,都用古图案为素材,古朴浑厚,不同于陶元庆等人风格;张光宇和张正字兄弟两人的作品,用中国传统木刻的形式,对人物、事物的形象都加以变形,非常耐人寻味,又是一种风格;后来有郑川谷,他的作品大胆而洗炼,图案的成分十分浓厚;沈振璜的作品,清新而有活力,颇能吸引读者;莫志恒所作的作品,比较淳朴厚重。蔡振华,他的作品思想性极高,技巧缜密娴熟,画而有图案的独特趣味。丰子恺的封面设计,和他所作的漫画相结合,充满了诗情,有幽默感,另外走了一条路,也是非常杰出的。曹辛之的作品蕴藉优美,有诗意,有梦境,有民族的优秀风格,他同时又是涛人,对篆刻、竹刻有甚高的造诣,又精于装裱书画。任意,完全属于洋派,有奇特的构思,用色大胆。张慈中的作品非常洗炼,构思极其高雅,常有出人意外的设想,用色用笔都极其精到。
现代派诗歌的文艺主张包括:"诗的散文化","纯诗"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九叶派 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蓉、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其中穆旦成就最大。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
20世纪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 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 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胧派
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海子、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关于“著名的十大现代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线刚]投稿,不代表克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elaima.com/kela/187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克拉号的签约作者“线刚”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著名的十大现代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著名的十大现代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著名的十大现代诗相...
文章不错《著名的十大现代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