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

网上有关“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 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御书阁东侧的一栋平房,曾是刘少奇同志在*失败后的年月里住过的地方。这不但给白鹿洞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页,而且也为庐山增加了一处令人敬仰的革命旧址。

1179年的南宋,朱熹走马上任南康军事。辗转数月,朱熹在三月三十日这天到任。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他来到白鹿洞故址,眼见书院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但书院的周边环境令朱熹欣喜不已,“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他随即决定对书院加以修复。朱熹一面分派军学教授、星子知县等人筹措兴复诸事,同时又将自己复兴书院的设想上奏朝廷。

此时的白鹿洞书院,原来的建筑早已无存,仅余瓦砾榛荆,茂草荒丘。尽管南康正遭旱灾,财政困难,但朱熹还是集资筹款,建起了屋宇20余间。第二年,书院初步修复。朱熹主持祭祀先圣先贤的开学典礼,升堂讲学,并写下了《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

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三爵何妨奠萍藻,一编讵敢议诚明。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处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朱熹很注意学田的设置,认为“这是维持书院的久远之计”。他制订了购田计划,筹集了一部分购田资金。为了充实图书,朱熹还发文,向各地征集书籍,甚至连结识未久的陆游也成为他求书的对象。

朱熹主持书院时,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藏书管理制度,设有“管干”一职,专门对书籍进行日常管理。至于大规模的校勘、清理、曝晒等工作,就临时由山长组织人员进行。晒书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十五。

当时,岳麓书院只有学生10余人。朱熹在总结前人办学所订的规制以及禅林清规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除了制定学规,朱熹还制定了课程,将《四书》作为基本课程,并尚需学习《五经》、《楚辞》以及古代诗、文。为了学院的发展,朱熹试图聘请一些有名的学者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但均未成功。于是他只得自兼洞主,自为导师,亲自讲学。此时,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尚有刘清之,以及朱门弟子林泽之、黄粹、王阮等人。

正当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自金溪来访,朱熹请陆氏赴白鹿洞登台讲学。他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得举座动容,甚至有感动得掉下眼泪的学生。

朱熹也认为陆九渊讲得非常好,“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并对自己过去没有讲得这么深刻感到惭愧,朱熹还表示,一定要与大家一起虚心向陆九渊学习。

于是,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书写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堂讲义》,朱熹请人将其刻石并写了《跋》,并作为文献保存在书院,以励后学。后来,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期间,就哲学问题,与朱熹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这就是“白鹿洞之会”。

与此同时,朱熹还请南宋理学家另一派代表吕祖谦为白鹿洞书院修复工作写记。朱熹在求记信中,希望此记“非独以记其事”,且“使此邦之学者与有闻焉,以为人德之门”。为此,二人书信往复,讨论记文措辞,然后定稿刻石。

朱熹又致书吕祖谦说:“白鹿洞书院承为记述,惟使事之本末后有考焉!而所以发明学问深浅之序尤为至切,此帮之士蒙益既多,而传至四方,私淑之幸又不少矣!”

当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就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陆氏兄弟便应邀来到了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朱熹和陆九渊的哲学观点虽有异同,但是彼此却无心结,反而增加了彼此的友谊。无论是鹅湖之会,还是白鹿洞之会,都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书院教育史上的大事,是先贤们探求真理,广博学问,摒弃门户之见,倡导百家争鸣的善举。

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升堂讲说”、“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朱子读书法》六条,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胸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以学生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为主要形式。

朱熹每有闲暇,就与生徒们优游于山石林泉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其中。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创立的书院规制和教学模式,成为后来书院建设的榜样。

为了使书院拥有合法地位,朱熹还上书孝宗皇帝,乞赐敕额及“九经”注疏,但未果。后来,朱熹离开南康,改任浙东提举。他趁允许奏事的机会,再次向孝宗申请:

今乃废而不举,使其有屋庐而无敕额,有生徒而无赐书,流俗所轻,废坏无日,此臣所以大惧而不能安也。这一次,孝宗皇帝经过“委屈访问”之后,才勉强准奏。朱熹离去以后,白鹿洞书院的院宇屡有兴修,教学、祭祀活动亦继续维持和发展。

1217年,朱熹之子在以大理寺正卿的身份知南康军。他继承父志,重修白鹿洞书院,使之规模宏伟为他郡所不及。朱熹的门人黄榦在《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中写道:

榦顷从先生游,及观书院之始,后三十有八年,复睹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喜贤侯之善继其志。

意思是说,白鹿洞书院因朱熹而始建基,而由其子最后完成,时距朱熹仙逝已17年了。

朱门后学黄轸、陈文蔚、李燔、方岳、饶鲁等先后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培养了余阶、江万里等知名学生。

至1241年,宋理宗赵昀在视察太学时,亲自书写了朱熹所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此后这个揭示被摹写传抄在各地的学校和书院中,使之成为御颁共同遵行的“教学方针”。

朱熹制定的教规得到皇帝如此的赞赏,遂成为各地书院教育乃至于学校教育的最高准绳和法则,影响广远,波及天下。理宗时,白鹿洞书院始设官治理。

白鹿洞书院因朱熹而享盛名,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复兴,意味着我国书院制度的成熟。因此,王昶在《天下书院总志》序中称白鹿洞书院为“天下书院之首”。

关于“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书生思烟]投稿,不代表克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elaima.com/kela/1369.html

(1)
书生思烟的头像书生思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书生思烟的头像
    书生思烟 2025年09月06日

    我是克拉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思烟”

  • 书生思烟
    书生思烟 2025年09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庐...

  • 书生思烟
    用户090604 2025年09月06日

    文章不错《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内容很有帮助